分类: 技术分析  浏览(2182) 

北极星大气网讯:什么是碳中和


提到碳中和,你可能想知道:什么是碳中和?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究其原因,是什么让碳中和成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遏制全球变暖而采取的举措?这对我们每个人到底有什么影响?我们又需要如何应对呢?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首先介绍碳中和的提出背景。


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危机


全球快速变暖,自然环境面临威胁


刚刚过去的2020年,除了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你是否也感觉到了气温有点特别?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2020年6月,北极圈内的一个西伯利亚小镇居然达到了38℃的高温!这也是北极圈内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度。其实,不只是北极,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上升了大约1.2℃,气温的上升速度远远超出预期。


也许你会想:全球平均气温仅上升1℃,能对我们产生多大的影响呢?要知道,全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海平面可能会上升超过2米,这会导致像巴厘岛、马尔代夫这样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的面积逐渐缩小甚至消失,岛上的居民将不得不迁往别处。


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接近墨西哥国土面积的冻土会永久解冻,水资源将变得极度紧张。数千年来,地球的全年气候一直保持稳定。正如我们的身体一样,地球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维持气候的动态平衡,这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地球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5℃,地球的整体环境将被完全破坏,甚至有可能引发生物大灭绝。所以,平均气温每上升1℃,都将对地球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见图1-1)。


1.jpg

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活动不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氧化亚氮、氟利昂、甲烷等,这些气体使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使全球温度升高。其原理是,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地面增暖后反射出的长波辐射却被这些温室气体吸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就好像给地球裹上了一层厚厚的被子,使地表温度逐渐升高。


社会发展离不开能源的使用,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和生产用能需求的上升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例如用煤炭发电和供暖,以燃油为动力的汽车,都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碳排放不可避免。因此,解决发展与排放之间的矛盾、平衡二者的关系就成了关键。


《巴黎协定》确定了全球平均气温上涨幅度控制目标


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2015年12月,近200个缔约方共同通过了《巴黎协定》(The Paris Agreement),对2020年后全球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行动安排。这一协议的主要目标是将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2℃之内,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控制在1.5℃之内(见图1-2)。


2.jpg

为什么要努力控制在1.5℃以内呢?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指出,若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将能避免大量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与风险,例如,能够避免几百万人陷入气候风险导致的贫困,将全球受水资源紧张影响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降低强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减少对捕鱼业、畜牧业的负面影响。


为什么提出碳中和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我国宣布碳中和目标,积极响应《巴黎协定》应对气候变化,主动做出减排承诺。


(1)摆脱能源对外依赖


当前,我国化石能源的对外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以石油产业为例,我国石油的进口量位居全球首位,2020年对外的依赖程度攀升至73%。在我国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前提下,未来对于能源的需求还将有增无减。但事实上,我国可再生能源非常丰富,资源禀赋远远超过化石能源。


(2)促进全球产业链重构


在碳中和目标下,产业链内企业间的经济交换,不再仅限于传统的产品与服务,也包括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量。


(3)推动资产重新配置


伴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浪潮,资本市场的投资风口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


(4)以气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


碳中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替代行动,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大国竞争格局。


(5)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技术研发与技术突破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6)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就业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碳中和带动了新型业务、新型企业、新型行业的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新职业、新岗位、新的就业机会。


(7)推动循环经济转型


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需要生产体系、流动体系、消费体系的协同转型。


实现碳中和:四项关键要素缺一不可


相信现在你已经对碳中和的概念,我国为什么现在提出碳中和,以及实现碳中和的难点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么要想实现碳中和,究竟有哪些关键要素呢?我们将在本章中对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即技术可行、成本可控、政策引导及多边共赢逐一进行讲解。


要素一:技术可行


大力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路径。


为什么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如此重要?一方面,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排放减量远远多于其他经济体;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给中贡献较小,当前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尚未完全脱钩,因此在考虑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的持续发展。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企业在保持经济发展贡献的前提下,以先进技术为重要依托,最终实现碳中和愿景。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十年,以CCUS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中心的一系列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将在能源转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CCUS技术能够帮助高耗能行业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技术、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将加快传统化石能源的淘汰,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换代;此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也将助力我国碳减排进程,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要素二:成本可控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考虑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做到成本可控,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零碳经济将彻底重构产业链,这也意味着价值链的全面转型。从几大高耗能、高排放的控排行业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将大幅提高能源供给与节能减排的成本。


短期来看,脱碳行动带来的“绿色成本”必然会给企业发展带来竞争劣势。对于某些难脱碳的行业领域,如钢铁行业,脱碳会使每吨钢的成本上升20%,这对钢铁企业来说影响巨大,但是对于使用零碳钢铁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成本增量不会超过现在的1%,对于消费者来说, 1%的增量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碳价和相关制度的保障对于全面推动脱碳进程至关重要。逐步建立我国的碳定价体系以及各国碳价的互联机制,可以避免相关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要素三:政策引导


政府需要完善行业排放标准、建立碳税征收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实施一系列碳减排政策,为企业发展碳减排新技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与引导,助力企业尽早开展低碳转型的尝试,帮助企业降低转型成本和融资难度,降低企业应用碳减排技术的风险,从而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实现低碳转型。


要素四:多边共赢


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方面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利益共同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举例:某汽车集团在其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中明确表示,将从供应链、生产制造、产品规划、产品使用和产品回收利用5个环节,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这一举措将对该汽车集团的各上游供应商提出严苛要求,它们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必须满足集团的低碳减排标准,如低排放工艺生产的轮胎、绿色铝材制成的电池外壳与轮毂、绿色环保塑料内饰、大豆泡沫材料的汽车座椅、可回收动力电池、节能电动汽车设计等。


各行业转变路径导图


我们分别从能源供给侧和能源需求侧两个角度出发,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畅想电力、非电、钢铁、水泥、化工、交通、建筑和服务行业的“零碳”未来,提出各行业具体的脱碳路径(见图3-1)。我们认为各行业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离不开碳的“负排放”技术的发展、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保障。因此在行业着手减排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这些支撑要素。


3.jpg


4.jpg

实现碳中和,下一步怎么走


一:给每个人的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低碳环保、科研或就业选择等方面为碳中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一,低碳环保方面。个人可通过绿色出行、环保办公、降低能耗、减少肉类摄入、植树造林等手段助力碳中和的实现。


绿色出行。个人要将绿色出行的理念深植于心。绿色出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拥堵,还减轻了环境压力。个人可以通过自行车、电动公交车、地铁、电动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以及合乘、共享等出行方式,减少碳排放。


环保办公。环保办公指减少办公过程中的打印、复印次数,养成节约纸张的好习惯,选择可循环利用的办公文具,加快适应无纸化办公。同时减少商务出行,尽量利用远程视频会议等方式进行沟通。


降低能耗。在电器选择上,尽可能选择使用节能电器。安装光伏分布式能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满足家庭用能需求,也符合低能耗的用电方式。同时,节约用电的习惯自然也必不可少,可以通过使用智能家居控制中心统筹屋内耗能,及时关闭不使用的电器。在装修材料的选择上,采用环保且生产过程耗能低的材料,例如选用再生钢材,通过保温混凝土模板、屋顶防辐射屏障、基础隔热板等提高住宅能效。


减少肉类摄入。倡导少吃肉。原因是水果、蔬菜和谷物对环境影响较小,而饲养牛、羊等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如果把全世界的牛视作一个国家的话,它就是全球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牲畜饲养的温室气体排放不可小觑。我们可以提高素食餐饮的频率,减少肉类的摄入,或者选择购买植物基人造肉这样的产品,减少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


植树造林。森林可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因此主动参与植树造林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你也可以通过类似“蚂蚁森林”这样的线上碳减排活动参与植树造林。个人的绵薄之力可以积少成多,从而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全民一致的碳减排行动,可以增加我国的森林面积,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其二,科研或就业选择方面。在专业选择上,可以考虑选择有利于推动碳中和发展的相关技术和专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等;在科研方向上,可以研究碳中和与自身所学专业或所处行业的相互影响,从专业性角度出发,研究可以为碳中和做什么,为碳中和实现路径建言献策;在就业选择上,新一轮低碳环保技术的发展将催生一大批绿色环保领域的新就业机会,传统的化石能源行业发展空间可能受限,尽早切换赛道或选择在低碳技术领域自主创业,有利于抓住新一轮“风口”,实现个人发展的“弯道超车”。同时,传统行业人员也可选择到已声明碳中和目标或有此规划的公司就业,并积极推动公司履行节能减排责任。


二:给企业的建议


(1)摸清自己的“碳家底”,明确碳排放范围


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依据是明确其生产和运营范围内的碳排放量,做好碳排放核算工作是企业开展碳中和工作的基础。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制定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The Greenhouse Gas Protocol),它将企业碳排放范围分为范围1、范围2和范围3。


范围1是指企业自有设施的排放,例如制造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能源行业的燃料燃烧等;范围2是企业消耗外购能源导致的供能机构的排放,例如企业外购电力和蒸汽产生的排放,以互联网科技行业为代表—数据中心的外购电力;范围3是指其他所有排放,包括外购商品和服务、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售出产品的使用过程等的碳排放量,例如员工出差、上下游运输及分配和租赁资产等。


(2)在明确排放范围的基础上,企业需明确排放总量,即开展碳核算


企业的碳核算与评价分析有两种国际标准核算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基于ISO 14064标准,例如企业碳核查,就是核算企业年度碳排放总量,只包含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在企业的碳排放权交易、碳减排量核查工作中常用到这一方法。根据ISO 14064标准,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当量总额计算具体如图4-1所示。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ISO 14067标准,该方法除了统计范围1和范围2的排放,还统计了范围3的排放,可以测算技术方案的碳排放,用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对比评价,同时也可以测算企业的碳足迹,用于企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核算。第一种方法容易核算和核查,而第二种方法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排放,较难准确核算。但是,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法核算,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进行大量的直接碳排放,无法达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门槛,企业很难改进,限制减排潜力的发挥。因此,对于大多数并不是直接高碳排放的企业,建议采用第二种方法核算,测算全价值链的碳排放水平。同时企业还可以考虑结合新兴技术和数字化方案,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提升碳排放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应定期对碳足迹的进展进行信息披露。


(3)结合企业特征,制定科学的碳减排目标


当算清当前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后,企业要围绕自身业务特征,结合我国“30·60”双碳目标,制定自身的碳减排目标和规划,并配合出台自身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企业在制定碳减排目标时,可参考“科学碳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 Initiative, SBTI)发布的指南,制定符合《巴黎协定》的科学碳目标。科学碳目标已成为全球公认的企业设定碳减排目标的标准,旨在为企业提供基于气候科学减排目标的清晰指导框架,从而确保企业设定的碳减排目标和速度与《巴黎协定》中控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小于2℃的目标相一致。


(4)制定具体的行动路线图


明确具体的减排实施路径是确保实现各关键时间节点目标的前提。


企业应如何将具体的减排行动融入生产运营中?通过分析欧洲领先企业的减排行动,我们总结出几点落地建议。首先,成立企业级减排项目小组,由公司高层作为小组领导,以更有力地推动减排行动,并定期审查各部门的减排成果。其次,将公司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细化为各部门的减排目标和路线图,并将减排目标纳入部门负责人考核体系,设置环境关键绩效指标(Environment KPI,E-KPI),提高内部各运营环节的减排积极性。最后,设立公司“碳税”,在公司内部交易中,通过建立模拟市场的方式将碳税成本计入模拟利润计算,让各部门主动承担起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例如,某大型集团在2012年开始实施碳税责任制,各部门使用内部高碳产品或服务时需要缴纳一定的碳税(每吨15美元)。这些碳税不仅将影响部门利润,并且各部门需要将这些碳税“真金白银”实际缴纳至集团总部,形成碳减排专项资金(carbon sink),用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5)“核心减排”是重点,发展培育低碳技术


实现碳中和意味着企业要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上做深度调整,而不只是过度依赖植树造林等碳抵消方式。由于森林种植面积和土地面积有限,因此我国可开发利用的碳补偿“额度”有限,也就是说,NbS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固碳,有助于实现碳中和,但它并不是“万金油”,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比例,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企业碳减排的重点。这就需要企业围绕核心业务,在工艺和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拓展低碳转型的解决方案,确保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升级。企业可选择与研究机构、专家等开展合作,共同研究“核心减排”技术。在降低内部核心业务碳排放量的同时,还应加大碳捕集等“负排放”技术的研究,以降低企业的绿色溢价。技术是企业实现碳中和赛道上重要的一环,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将引领行业实现低碳与效益双赢。针对不同行业,前文也提到应重点发展何种技术来实现节能减排,例如电力行业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电技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等;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通过原料、燃料替代,深度拓展工业电气化,利用工业余热回收,大力发展CCUS技术等。企业需要直面碳减排的挑战,真正致力于碳中和,而不是不成比例地过度依赖NbS,给自身染上“漂绿”嫌疑。


(6)建立全供应链碳中和管理体系


目前一些先进的企业已经开展全供应链的碳减排工作,并且要求供应链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加入碳减排项目小组,将低碳环保作为供应商筛选指标之一。例如,某科技公司在过去十多年对每一款产品都做供应链碳排放的调查,并发布产品碳足迹结果。还有一些制造企业将供应链上游材料碳排放指标纳入对供应商的考核评价中,为企业供应商选择提供决策依据。另外一些企业每年与每一家关键供应商共同制定减排目标,并且在年末审查其是否达成年初目标,将审查结果纳入下一年度供应商遴选指标。而且随着全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理念的推广,企业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碳减排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尤其将合作伙伴的低碳减排纳入评价体系后,获得多级供应链的碳排放数据已不再是难题。企业应树立建立碳中和全供应链碳排放管理体系的理念,从低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运营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争取尽快实现供应链碳中和。


(7)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


当前,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建筑等的建设是全面展开碳减排运动,实现碳中和的有力抓手,而智慧的“抓手”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对于企业来说,数字技术创新是催生企业发展新动能的核心驱动力,能为企业带来新链接、新流程、新业务和新业态,企业的低碳发展路径离不开数字化转型。因此,企业要想实现碳中和,就要根据自身所处行业积极参与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建筑等的布局,主动把握甚至引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转变现有的生产管理理念,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8)注重碳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


在面临同类商品的选择时,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业务透明度高、主动披露对人类和地球有何影响的企业的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企业进行透明和可持续的信息披露,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在碳中和目标下,企业作为碳排放的主体,更有责任进行高水平的碳风险管理和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碳风险管理体系,系统评估碳风险,采取主动防范、控制、补偿、承担和机遇转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碳风险管理,并定期更新碳风险管理体系,将碳风险管理和碳合规纳入其中。在信息披露方面,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信息披露制度,要符合政府或市场规定的报告披露要求,并参考相关国际标准。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多种披露形式,回应市场关注点,并参考综合报告理念,全面展示企业财务和非财务数据。


(9)评估碳减排成本,应对碳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碳关税将加大出口企业的成本,剥夺某些碳排放量高的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比如欧盟2021年3月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议案,焦炭、石油精炼产品、采矿和采石等行业将直接受到影响。由于我国钢铁企业碳排放量大,出口欧盟需要缴纳高额的碳税,而碳效率高的外国钢铁企业支付的税费将比我国钢铁企业少50%,因此相较于其他国家碳排放较少的钢铁企业,我国钢铁企业将丧失成本优势。为减少碳关税的影响,企业一方面要积极执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方针,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各国政策的最新动向,评估碳成本,将碳成本纳入企业经营决策中,及时衡量碳价格对产品和其他相关成本的影响,并将之纳入提供给管理层的成本会计报告。


文章来源:北极星大气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