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521) 

工业园区试点减碳 产业发展逐“绿”前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随即,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出台,确定张家口市等25个城市、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0个园区为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和园区。

工业园区作为城市产业经济的聚合体,不仅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能源改造的基本单元,是碳达峰工作的关键一环。

园区发展亟须节能降碳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工业园区总数超过1.4万个,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31%,且存在产污集中、污染繁杂等突出问题。

“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更应积极面对双碳任务。”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然而,工业园区的减碳之路并不好走。

据一位从事区域及园区碳中和咨询和能源转型规划的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工业园区供能目前主要以煤电为主,燃煤机组占比超过80%。

除了能源结构相对固定外,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吕军看来,园区降碳减污协同存在着四大主要难点——碳排放精准测算难、园区减低碳对标难、减碳潜力定量化难以及路径和机制设计难。

陈吕军表示,污染物产生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高、工业耗能多,目前仍是制约园区生态效率的关键,与长期以来采取的末端治理手段不匹配。“比如,我们针对某化工园区案例的研究发现,治理成本高达13亿元,占到产值的2.3%,末端治理难以为继。”

如何能让园区在迅速推进能源低碳化转型和工业绿色发展中实现双赢?

在《方案》中,试点园区主要建设任务的第一项就是加快提升能源清洁化利用效率。具体要求包括开展园区节能诊断,推动园区用能系统再造,积极推广应用各类清洁能源替代技术产品等。

《方案》提出,要“聚焦破解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探索能源低碳转型模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梳理发现,本次试点公布的10个园区的建设主体为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园区千园千面,既有分布在传统能源大省和经济规模大省的,也有分布在传统产业和重工业大省的,地区分布广泛,所处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各不相同,能源禀赋也相差各异,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各园区的不清晰、不统一造成碳排放统计难,园区间低碳发展水平难以精准比较分析。底数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数据,进而导致缺乏减碳技术成本效益、环境收益和技术成熟度的综合评价。”陈吕军说。

事实上,工业园区介于城市和行业之间,产业链共生,但边界模糊,在碳数据获取和核算方面十分复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建议,应先从建立符合实际的、可落地的各类型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学入手,并规范园区温室气体排放基础数据上报制度,推广相关核算方法、工具。

算明白碳数据之后,更重要的是如何攻克能源系统改造难关,这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并不是一笔小的数目。有专家坦言,如果园区各自为战,一定会存在较大阻力,因此建议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从行业整体入手,进行降碳减排和供能改造。

此外,陈吕军对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考察研究显示,预期碳减排贡献最显著的依次为氢能、风电、光伏,这三种能源到2050年的减排贡献率总计可达73%—81%;园区还需要提升生活垃圾、生物质和污泥、余热这三类非常规能源的回收利用率,改进焚烧炉技术以提升掺烧比,由此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助推产业加速优化升级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

如何系统、科学、高效地对产业绿色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和管控,力促工业园区转型发展是重要抓手之一。

《方案》要求,工业园区试点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抓手,要统筹谋划重点任务、研究推出改革举措、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科学编制试点实施方案。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7月发布的《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千亿元级园区已达54个。江苏省与广东省、山东省组成了园区发展“头部阵营”。

陈吕军表示,对于现有园区的改造,应从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打造生态产业链条、能源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与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去考虑,还可以结合绿色物流、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等;而对于新建的园区,要强调绿色发展顶层设计,打好绿色低碳发展基础,优化配置绿色产业链,注重基础设施间的共生链接,科学设计园区物流、能流传递体系,构建形成产业共生体系。



文章来源:澎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