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373) 

推动陕西如期实现碳达峰路径的思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近年来,我省各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思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重点行业减污降碳、节能降耗,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全省三产结构不断优化。2022年,我省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7.9∶48.6∶43.5,第一、二产业分别较2012年同期回落1.4和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明显提高。

陕西节能减排工作进展

碳排放政策持续收紧。为确保碳达峰工作如期完成,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我省于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稳中有降;省政府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产业转型发展步伐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国民经济三产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虽然第二产业仍是推动GDP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第三产业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第二产业中非能源工业增速持续高于能源工业,能源工业增速持续低于GDP,碳排放总量已由以前的快速上升转为当前的平稳增长,基本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经济发展对能源工业的依赖正在逐步弱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初步实现了脱钩。截至2022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

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能源消费增长加速,从2019至2022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速由4.48%上升至10.91%,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0.75增至2.54,但能源消费结构趋于低碳化。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由2019年的8.13%上升至2022年的9.01%;在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的消费占比提升2.16个百分点,石油占比下降3.27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保持稳定。2022年,全省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约占全年总发电量的15.9%左右。

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陕北地区已建立国家级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工程中心,拥有国内最完整的CCUS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碳捕集项目。延长集团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化工园区建成全球首套“煤油共炼”“碳氢互补”化工生产装置。能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向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迈进。

实现碳达峰面临挑战

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迫在眉睫。一是降低能耗强度的外部约束不足。2020年,陕西单位GDP能耗降至1.29,仍远高于全国水平0.55。2021年,陕西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被国家发改委分别列为一级预警和二级预警。二是火电项目将面临巨大的搁浅成本。当前,新建和扩建的火电项目在2030年前将面临关停或灵活性改造。如果关停,意味着巨量的沉没成本,如果进行灵活性改造,改为燃气或者燃氢发电站,则需要巨量资金投入,并且能源成本势必上升,挤压能源产业的盈利空间。

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大。一是替代产业发展缓慢。“十三五”时期陕西新兴战略性产业年均增长9.7%,远高于能源工业3.48%的年均增速,但规模和效益短期内无法从经济发展的动能上替代能源工业。二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各地方政府调结构、降能耗等长期目标的影响较大,加之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投资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源性地区放松“两高一资”产业进入的源头管控。

城镇化进程推高人均碳排放量。一是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推高家庭碳排放。家庭碳排放是除工业碳排放外的又一大排放来源,城镇化是家庭碳排放的重要驱动因素。人口城镇化率在到达75%的拐点前,将会因为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和能源消费强度持续推高家庭碳排放。二是城镇化带来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急遽扩张。陕西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建设用地增长率/城镇人口增长率)为6.72,不仅高于0.77的全国平均水平,也远高出黄河流域3.58的平均水平,反映我省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挤压碳汇林地空间。

碳达峰支持保障不足。一是碳管理专业人才匮乏。碳核算、碳交易、碳金融等方面的人才供需存在较大缺口,第三方专业核查机构偏少、技术力量薄弱。政府内部负责碳市场监管的职能部门只有省级生态环境厅,碳核查和监管的人员力量不足,特别是地市生态环境局监管力量相当薄弱。二是碳达峰政策方案制定滞后。目前,我省虽已陆续出台相关文件,但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和多维支撑保障方案仍不完善,支撑“双碳”目标落地的“1+N”政策体系相对滞后。

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的路径思考

推进传统能源产业转型降低碳排放量。一是推进煤电有序减量替代。指导陕煤化集团和延长集团、榆能集团等传统大型能源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煤制油、煤制烯烃等重大资源转化项目,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清洁利用,推动油气绿色生产高效利用,延伸发展下游精深加工和终端应用产品,逐步增加企业低碳资产比重。二是科技赋能推进绿色转化。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建设发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 减少新增单纯以发电为目的的煤炭生产扩能项目,有计划地降碳改造现有煤矿,实施火电深度改造,逐步将现有火力发电厂改为燃气或者燃氢发电厂。三是完善能源产业链条。以产业链为抓手,以园区为载体,推动煤油气链条延伸转化,提高煤炭回采率和石油采收率,构建煤油气复合型的循环产业体系,构建企业间产业共生网络和绿色供应链,加强资源和物流循环化利用及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开发,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构建绿色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陕北至湖北、神府、渭南三大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构建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不断扩大“绿电”装机容量,推进陕电外送工程建设。二是加快实施氢能百千万工程。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支持陕鼓、西安交大等科创团队与省外企业联合在煤制氢、液氨制氢、储氢材料、氢燃料电池等氢产业链进行成果研发转化和产业化,强化新能源产业链培育与创新链基础能力提升,尽快形成“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三是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能源系统绿色低碳转型,补齐新型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等短板,推动电力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建设。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和智能电网,加快柔性直流输配电、新能源主动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等技术研发推广,让电力系统变得更加灵活智能,推动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储能产业集群,推动陕北风光电外送基地配套电源侧储能发展,推进关中地区分布式光伏配置储能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发展陕南地区抽水蓄能储能产业,提升全省电网长时调峰能力。在关中尽快建立储能研发中心,加快研发大规模(mwh)储能系统技术,发展集中式共享化能,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电化学储能设备生产企业,健全“新能源+储能”激励机制,对于配建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可在储电补贴、并网时序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同时积极发展相关的电池、PCS(逆变器)和BMS(电池管理系统)产业,抢占储能产业高地。五是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相关重大项目落地,聚焦新能源汽车重点产业链,加快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实力。在关中地区引入氢燃料电池、氢能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发展加氢站和零部件配套产业;鼓励陕汽等传统车企加快电动化改造,加快充电桩、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引入无人驾驶研发企业,积极开展无人驾驶试点。

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一是在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融入低碳发展战略。在城市群、城镇带规划建设中,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强化单位土地产出、碳足迹等效率性衡量指标。积极推动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探索建设省级绿色低碳试点县城。在城市新区规划环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城市分区功能,设计低碳城市的建筑空间结构;在老旧城区改造中,大力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应用,对老旧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确保新增建筑均为绿色建筑;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整县(市、区)推进的同时,继续探索生物能、地热能供暖示范工程,改善建筑用能结构。二是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铁路、水运等低碳运输方式对公路运输的替代,推动航空、公路运输低碳发展,复制推广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零碳排放经验,促进物流产业低碳发展;继续鼓励绿色出行,大力推行绿色公共交通网络规划,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规模,实施低碳交通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循环经济城市,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置,建立城市或区域层面上集中循环利用废弃物的静脉产业,形成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和产业园。

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推进碳达峰工作。一是运用好有利于碳达峰的政策机制。积极融入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认真抓好《陕西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贯彻落实,开展各地区碳排放统计核算,建立健全行业企业和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统筹建立科学合理的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完善相关交易规则和核算标准,加强从业机构和重点排放企业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完善支持碳达峰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运用好国家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引导国有直投资金和奖补奖金等金融资源流向绿色能源、绿色产业、低碳改造项目等产业领域。基于陕西黄河流域能源富集的情况,争取国家在碳达峰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向国家争取能源及相关产业绿色转型优惠政策,争取能源央企与陕西企业开展碳中和合作;加快建设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机构,研究成立陕西黄河流域传统能源产业低碳转型基金,将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项目纳入政府债券等金融产品支持范围,重点支持原煤生产企业绿色转型或者转产退出。三是要强化规划引领。紧紧按照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结合省情实际,加快完善我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作者系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应急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陕西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