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热点  浏览(80) 

中国启动四大行业“世界级”产能降碳专项行动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四个行业的降碳行动方案。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中国这四大行业的产能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量的54%;中国水泥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超过50%;中国是全球第一炼油大国,也是合成氨生产大国,合成氨产量常年保持在50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产量四分之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人士表示:“2024年—2025年,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需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等产业,不仅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石,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炼油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合成氨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

    限制产能扩张

    当前数据显示,粗钢、炼油、合成氨、水泥等行业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产能,其能效未达到行业基准,具体为粗钢和炼油业约有15%、合成氨业有11%、水泥业则高达16%。这意味着,这些行业在节能和减少碳排放方面拥有巨大的挖掘空间。

    与之相矛盾的是,这四大基础产业一直存在扩张趋势,因此,限制和置换产能是推动行业降碳的手段之一。

    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锚定了2025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提出了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节能降碳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年底:在能效提升方面,钢铁行业高炉、转炉工序单位产品能耗分别比2023年降低1%以上,电弧炉冶炼单位产品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吨钢综合能耗比2023年降低2%以上,余热余压余能自发电率比2023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炼油、合成氨行业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2020年降低3.7%。

    同时,在产业升级方面,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全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控制在10亿吨以内,合理控制新增合成氨产能,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均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

    到2030年年底:钢铁、炼油、合成氨、水泥行业产能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进一步提高,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结构更加优化,节能降碳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加大资金投入

    据国家统计局和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粗钢产量10.19亿吨,占全球总量的54%。近年来中国钢铁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实现多个领域的进口替代。

    面对如此规模的产业进行降碳专项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和制定行业标准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超提出:“实现减碳目标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并综合运用政府投资、税收优惠、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手段,加大对钢铁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冯超表示,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加快修订有关能源消耗限额标准,推动制定碳排放核算、低碳工艺技术等标准,制修订重点工序能效对标指南、能效标杆评估规范等推荐性标准,切实以标准为牵引推动行业节能降碳。

    我国是水泥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水泥产量占全球产量比例超过50%。

    面对如此规模的产业专项降碳行动,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孔安认为:“要加大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落实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产品服务,加大对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孔安同样认为要推进标准提升。“加快水泥行业强制性节能标准更新升级,适时修订水泥熟料等产品碳排放限额标准,优化水泥行业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标准,加快出台低碳水泥等产品评价技术规范。”孔安说。

    搭建数字平台

    搭建数字平台甚至实现数字孪生,能大幅提高企业降碳的效率。

    中国是全球第一炼油大国,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本地化、大型化和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千万吨及以上炼油厂占总产能比重超过了50%。

    “实施数智化改造,以数字技术驱动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用能管控效能,是推动炼油行业提质、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及工程建设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孙丽丽说,“鼓励规模以上炼油企业建立搭建数字化能源管理中心,统筹水、电、冷、气、热一体化监测、精准调控和科学管理,实现生产过程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协同优化,以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推动能源使用的高效化和清洁化。”

    我国是合成氨生产大国,产量常年保持在5000万吨左右,年耗能超7000万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约2亿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符冠云表示,在设备方面,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着力推动关键生产装置和重点用能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大型化、高效化水平。数字化方面,注重运用大数据、5G等先进数字化技术,搭建集先进控制、智能调节、实时优化于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合成氨生产智能化水平。

    符冠云还建议:“以大规模设备更新为契机,着力推动关键生产装置和重点用能设备改造升级,提升大型化、高效化水平。”

    针对各个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启动摸排行动。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全面摸排相关行业企业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主要装置和用能设备能效水平,加强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项目储备。按照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原则,压茬推进项目建设,尽快形成实际节能降碳效果。


文章来源:新浪新闻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