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行业精选  浏览(174) 

加快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

我国正加快培育绿色发展动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日前表示,目前国家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18%,预计今年全年环保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近万亿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进入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绿色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

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

我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需求旺盛

中国经济时报:从发展绿色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景如何?

王晓明: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识别、研发及规模化产业应用对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迈向碳达峰碳中和至关重要。

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是我国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电力部门脱碳化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实现电力部门脱碳的难点是在高比例非化石能源占比下很难实现电网系统的低成本、高可靠和灵活性。工业部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难点领域。在我国实行制造业立国的前提下,工业部门脱碳很难以减少工业产品需求量的方式实现,必须依靠电力和氢能替代、工业原料替代、工艺革新与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交通部门的脱碳难度极高,主要是移动源的动力转化技术障碍大。建筑部门的碳排放以间接排放为主,直接碳排放较少,各个排放环节都存在相对成熟的零碳解决方案,但难点在于成本控制和相对分散的利益主体。

此外,非二氧化碳气体的管控与减排相关技术还较为薄弱,亟需科技支撑。例如,农业中的畜牧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是甲烷、氧化亚氮的主要排放源,而这二者的温室效应能力是同当量二氧化碳的数十倍至数百倍,但要减少农业甲烷排放难度极大。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研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电力部门需要在2055年前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到2060年工业碳排放下降近95%,长途交通运输方式的碳排放下降60%,建筑碳排放下降95%以上。“技术为王”将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全面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和科技力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各部门需要结合自身排放结构和发展需求,探索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并在经济性、减排量、安全性等方面取得平衡。

我国绿色低碳技术成熟度和商业性可行性面临三方面挑战

中国经济时报: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王晓明:当前,我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绿色低碳技术已处在商业应用阶段,大部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仍不成熟。例如,我国的风光发电技术已达到平价上网的程度,新能源汽车和中短时储能技术趋于成熟,回收循环利用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比例也较高,碳汇技术基本成熟,但仍远远无法支撑起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我国的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支撑技术仍不成熟,氢能“制、储、运”都面临重大技术挑战,CCUS与负排放技术目前基本没有商业应用。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60年,我国实现碳中和约40%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自今天仍处于原型或示范阶段的技术。

第二,我国的部分绿色低碳科技与国外相比仍有差距,国产化替代仍有待加速。我国部分领域的关键零部件、专用软件、核心材料等仍大量依赖国外。例如,光伏产业规模、产业链完整性领先全球,但部分原材料和高端核心装备组件仍依赖进口。风电领域的大功率机型主轴轴承市场仍由外资厂商主导。此外,由于部分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快,我国的优势根基不稳。

第三,我国的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化面临体制、政策、标准、能力、资金等障碍。例如,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中试-推广”等环节,以及“项目-平台-资金”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目前分散在多个部门。对于绿色低碳技术的分类,不同部门根据各自理解形成自身的分类体系,相互之间并不相容。绿色低碳技术体系构建思路不明确,导致无法为具体创新路径和设计创新主体提供有效支撑。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之间的脱节问题依然普遍存在,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首台(套)依托工程机制、容错以及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制尚需完善。

加大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持续优化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发展政策有哪些建议?

王晓明: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除不断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外,还积极助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全球低碳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高度不均衡,少数经济体主导着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研发与部署,大国竞争从研发转向供应链安全和制造业延伸。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发展。

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战略引领。系统谋划绿色低碳发展前瞻性需求,加强绿色低碳前沿技术预见布局,加快编制并发布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路线图,有效引导全社会科技研发力量投入。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开展绿色低碳科技跟踪评估。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形成系列咨询成果。

加快突破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突破零碳电力关键技术,如研发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及电网安全高效运行技术等。突破低碳与零碳工业关键技术,如研发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制氢技术、原油炼制短流程技术、多能耦合过程技术等。此外,还要加快突破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

促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开展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低碳零碳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一批先进技术和标准引领的综合解决方案。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支持和平台服务,全力打造国家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等。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部际协调机制作用,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合作。深入推进跨专业、跨领域深度协同、融合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碳达峰碳中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集群。遴选、支持一批低碳科技创新企业,支持科技企业积极主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文章来源:百度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