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撬动金融杠杆 助推企业“向绿转
“在微观层面,转型金融产生的价值是银行可以发展新业务、企业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多红利;在宏观层面,转型金融支持的是金融稳定。”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说。
马骏曾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并曾担任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积极推动我国参与绿色金融国际合作。2014年至2017年,他任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牵头成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并主持起草我国第一份绿色金融框架性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马骏认为,推动绿色转型亟须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的核心工具是激励机制。据他估算,我国未来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其中的90%需要依靠社会资本。而要撬动更多资金参与绿色低碳转型,需要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推动转型金融发展。目前,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缺乏强制性披露要求,碳市场缺乏金融属性和流动性,这些都是需要补足的短板。
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过程中,如何撬动社会资本投向绿色项目?
马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初衷就是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资。这是因为绿色投资的需求远远大于政府财政能力。按照我们的估算,90%的绿色投资需要依靠社会资本,其余部分可依靠政府资金。而撬动社会资本的核心工具是激励机制。在这方面,中央和地方做了许多工作。
在中央层面,碳减排支持工具有效引导银行资金支持新能源等绿色项目;在地方层面,多地拿出财政资金为符合要求的绿色项目提供贴息、担保。这些措施降低了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提高了项目的预期回报率,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有的地方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平台参与绿色项目,也有助于项目获得其他资金支持。
在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权投资市场,可以研究如何引导更多资金(如险资、社保资金)通过投资绿色基金和ESG产品参与绿色投资。监管部门应更加重视对机构投资者的绿色、ESG投资比重的考核,引导机构对未来的绿色投资规模、比重做出规划和承诺。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丰富证券市场参与绿色金融的手段?有哪些正在推进的创新实践可以分享?
马骏:绿色企业上市融资,绿色项目融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证券市场支持绿色产业的具体手段。此外,证券市场参与绿色金融的手段还包括蓝色债券、生物多样性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ESG主题基金、碳中和基金等。
最近一些机构发起设立低碳转型基金,专门投资符合低碳转型要求的企业。还有一些机构发起设立CGT绿债基金,投资具有中欧共同目录标签的绿债。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创新。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如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股权投资的积极性?如何引导长钱投向绿色转型领域?
马骏:行业领先的基金管理公司应尝试发起设立转型基金,为一批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转型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目前的转型金融工具基本上是债权类工具,包括可持续挂钩贷款/债券、转型贷款/债券。但许多转型企业缺乏股权融资,它们需要通过补充资本金降低资产负债率,进而降低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其债权融资成本也会下降。
相关股权投资机会并不少,尤其是在已出台转型金融目录的地区,地方政府识别了不少有质量的转型企业和转型项目。基金管理公司应抓住机遇,尽快提升识别、评估和辅导转型企业的专业能力。此外,险资、社保基金等也应有意识地支持基金管理公司开展转型投资业务。
金融支持“正在绿”项目和企业
中国证券报记者:绿金委课题组发布的报告认为,我国未来30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到487万亿元,该数据是如何估算的?
马骏:这个487万亿元包括绿色项目和转型项目的融资需求。传统的绿色金融支持的主要是“纯绿”或“已经绿”的项目和企业,它们的碳排放强度很低,如各类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转型金融主要支持的是“正在绿”的项目和企业,包括钢铁、水泥、化工、有色、航空、航运等产业中有减排潜力的项目和企业。基于转型行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这个事实,未来转型项目融资需求将大于纯绿项目的融资需求。
要精准测算转型项目融资规模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尚无转型项目融资的权威界定标准,而且转型目录覆盖范围可能逐步扩大;二是之前的绿色金融目录中包括少量转型项目,与转型目录覆盖的内容可能存在重复,按有重叠的两种目录统计,会出现重复计算问题。
中国证券报记者:现阶段推进转型金融,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否以某个行业或企业举例,说明不转型的风险有多大?
马骏:最近有钢铁企业人士告诉我,他们的欧洲客户现在只下低碳钢订单,高碳钢订单没有了。未来,这种情况可能会发生在所有高碳行业。因此,高碳企业不转型的最大风险就是被迫退出市场。
如果能够通过发展转型金融,支持企业成功转型,在微观层面产生的价值是银行可以发展新业务、企业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多红利;在宏观层面,转型金融支持的是金融稳定。
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我国制定转型金融目录的进展如何?制定中央和地方的转型金融目录可以遵循怎样的原则和方法?
马骏:央行研究局组织完成了四个行业(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的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正在推动地方试点。央行下阶段编制的转型金融目录将覆盖水上运输、石化、化工、陶瓷、有色、纺织等七个行业。
编制转型金融目录的一般性原则包括:符合中央、地方对碳中和的要求,以及符合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无重大损害和防止碳锁定(无重大损害指经济活动不能对环境造成重大损害;防止碳锁定指减少对高碳技术的依赖,促进向低碳或无碳技术转变);透明度(要求目录的执行者对转型计划、转型目标、碳排放信息进行披露);动态调整;必要时要求第三方评估认证等。
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转型金融目录,包括湖州、重庆、河北、上海、广东等地。其中,湖州已建立较为清晰的转型金融生态,具体包括转型目录、指导企业编制转型计划的模板、建立企业和个人碳账户、对转型融资的贴息、对转型企业的辅导和赋能机制。
多管齐下助推企业“向绿转”
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需要攻克的关键节点?
马骏: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过去1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官方的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我国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激励措施,并主导、引领了一系列国际合作机制,如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中欧新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等。
当然,我们在一些领域与国际最佳实践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尚处于框架设计阶段,缺乏强制性标准,企业信息披露能力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碳市场缺乏金融属性和流动性,缺乏衍生工具,与国际接轨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各国在转型金融方面刚刚起步,都需要全力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克服缺乏界定标准、转型规划能力和激励机制的不足。
中国证券报记者:如何评价我国在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建设方面的进展?如何让可持续信息披露更好地服务绿色金融?
马骏:可持续信息披露是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引导资金有效配置到真正绿色的经济活动、防范漂绿风险的关键要素。
早期,我们关注的是融资主体的环境信息披露。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使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作为融资工具的企业必须披露受支持的绿色项目产生的环境效益信息,包括节能减排效果。近年来,监管部门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的要求,开始构建针对企业层面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体系,包括沪深北交易所出台的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指南,央行出台的对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以及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针对企业的可持续披露基本准则。
目前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监管部门出台的信息披露准则缺乏足够的强制性。而监管部门没有马上实施更具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准则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相关能力不足。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是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未来实施强制性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时间表,告诉企业哪些指标在几年之后将面临强制性披露要求,尤其是碳排放、转型规划方面的指标。这个时间表会倒逼企业开启能力建设进程。
中国证券报记者:投资机构、资本市场如何影响企业绿色转型的目标和实施计划?
马骏: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和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在2023年发起了一个名为“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的合作机制,组织机构投资者为被投企业赋能,支持企业低碳转型。CCEI的成员包括国内外30余家大型机构投资者,它们管理着约70万亿元资金。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CCEI建立了多个面向重点上市公司的联合参与工作组,由投资机构牵头促进企业低碳转型。例如,去年由易方达基金、励正投资管理(LGIM)、华夏基金、国寿资产等机构分别牵头设立的面向紫金矿业、牧原股份、中材国际等上市公司的工作组,都组织了CCEI代表团到企业调研,与公司高层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碳核算、转型计划、气候风险机遇等绿色低碳议题进行交流,提出投资者的关切和具体建议,活动受到了企业与投资机构的高度认可。除了与企业的直接交流,CCEI还通过组织专题研讨和分享研究成果的方式,帮助投资机构、上市公司加强低碳转型能力建设。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