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市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进一步推动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夯实新型工业化产业基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紧密衔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聚焦石化、钢铁、建材、装备、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重点领域,以高端化提升促进结构升级,以智能化改造促进数字赋能,以绿色化转型促进节能降碳,以集群化发展促进生态融通,协同推进前沿技术应用、标准质量引领,提高先进产能占比和全要素生产率,形成传统优势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到2027年,传统优势制造业质量效益全面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高端化发展提速增效,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60%;智能化改造走深走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6%;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工业重点领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突破38%;集群化能级明显提升,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生态,培育高端化工、现代轻纺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二、增强高端供给能力
(一)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鼓励国有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建立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参与重大科技设施、大型试验仪器开放共享,深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加快布局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一体化推进重大成果产出和运用转化。加强跨部门对接合作,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实施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按规定征集、遴选、发布一批“青岛好成果”,每年链接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1000项。(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
(二)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引导产业链头部企业积极参与战略性急需基础产品攻关,牵头实施一批国家级产业基础再造和高质量发展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在重点领域积极开展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发及推广应用,到2027年,新增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100项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推动企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鼓励企业开发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攻克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等共性技术,加快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设计研究院。组织开展工业设计系列活动,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省长杯”“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以及相关展览展示活动,促进设计交易,推动设计融入创意、研发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到2027年,省级及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突破80家。(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三、强化数智技术赋能
(四)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鼓励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样板。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在实施期内推动四个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企业达到600家。“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加快数字化升级,深化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点”“线”“面”打造一批重大示范项目,“沿链”带动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数字化应用。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高质量建设10家数字园区,形成100个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营经济局)
(五)拓展“人工智能+”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营销服务、运营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应用,全面建设自动化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培育发展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一业一策、一企一案”赋能重点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升级。深化海洋传统产业数字赋能,大力发展智能海工装备。到2027年,建成25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12个左右省级“产业大脑”。(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发挥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加快推动“信号升格”,推进5G网络在工业企业、园区的深度覆盖。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利用5G-A、5G轻量化、无源物联等进行内网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统筹算力中心布局,加快实现通用算力、智能算力和超算算力的融合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市通信管理局)
四、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七)创新应用绿色技术。支持绿氢制备、前沿储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到2027年,每年争取10项左右成果列入《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面向钢铁、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聚焦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能量回收及梯级利用、高效用能设备、环保技术装备等方向,组织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征集和供需对接。推进生产工艺深度脱碳、原燃料替代、工业流程再造、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与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八)持续加强节能降碳。加快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替代和高效化利用。加大传统优势制造业设备更新力度,推广能效达到先进水平和节能水平的用能设备,实施系统性节能降碳改造,打造行业能效“领跑者”。“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左右;到2027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大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废钢铁、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动力电池等为重点,建立绿色、高效、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再生资源精深加工。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和园区建设“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效率。到2027年,全市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
(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优化绿色制造培育、管理全生命周期服务,纵向形成国家及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的培育体系。到2027年,建成省级以上绿色制造企业20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提升集群发展能级
(十一)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重大石化项目建设,开发高品质特钢、先进合金等新产品,提升建材深加工比例和产品附加值,提升轻工、纺织产品供给能力和需求适配能力,全面焕发石化、钢铁、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优势制造业新活力。支持地理相邻、产业相关的区(市)联合培育纺织机械、电力装备等特色产业。到2027年,打造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8个支柱型雁阵产业集群、1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营经济局)
(十二)推动产业融通发展。鼓励骨干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场景、数据等创新要素,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展,加强上下游、左右岸协作配套。建立常态化推动产业链供需对接机制,优化“链万企”平台功能,深化融链固链专项行动,每年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20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到2027年,每年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左右、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营经济局)
(十三)促进行业耦合联动。推进石化、钢铁、建材、电力等产业耦合发展,推动行业间首尾相连、互为供需和生产装置互联互通,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支持新型功能性纤维在医疗、新能源等领域应用。鼓励食品生产企业与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形成稳定协作关系,共同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预制菜等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十四)推动两业融合共进。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新场景,深化在传统优势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及省、市三级“两业”融合试点遴选培育,带动传统优势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升级,推动信息、金融、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业发展服务衍生制造,提升国家综合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能级。支持企业健全监测系统、应答中心和追溯体系,创新“产品+服务”“制造+服务”模式,放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综合效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六、提升品牌质量标准
(十五)提升标准化建设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等标准制定修订,到2027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持续完善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装备标准,协同推进数字赋能绿色低碳领域标准,大力推广绿色产品、节能产品等间接涉碳类认证,聚焦市场需求迫切、外贸压力严峻、减排贡献突出的产业申报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
(十六)加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以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依据,每年组织一批制造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能力评价,引导企业逐级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深入开展全国和全省“质量标杆”选树活动,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典型经验,遴选一批全国、全省质量标杆。引导企业逐步导入并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争创一批山东省省长质量奖和青岛市市长质量奖。在重点领域争创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支撑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创建全国质量标杆30项,新培育省、市质量奖10个。(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七)做强“青岛制造”品牌。引导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新锐品牌,提升企业规模和效益,遴选推介一批“山东制造·齐鲁精品”。大力发展工业电商,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会。加大“青岛品牌日”推广力度,创造性开展“工赋青岛”系列活动,打造一批产品、企业、区域品牌,提升“青岛制造”品牌价值。到2027年,每年入选“山东制造·齐鲁精品”10项左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营经济局)
七、保障措施
(十八)加快设备更新。实施先进设备更新、数字化转型、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优质设备供给“五大行动”,加强重点工业项目谋划储备和组织推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十九)强化金融赋能。引导金融机构用好再贷款、融资租赁等金融工具,加强对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支持。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春雨行动”,依托金融伙伴机制开展金企对接。完善政银企沟通合作机制,推荐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国家及省工业技术改造重点导向目录,争取中长期贷款支持。(责任单位: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岛金融监管局、市委金融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二十)开展评级评价。开展工业企业分级评价,发挥评价结果的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作用,配套实施差别化电价等政策措施,引导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中,推动低效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或退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一)加强政策支持。落实“两重”“两新”支持政策,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统筹用好市级先进制造业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大转型升级投入。全面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及一次性扣除政策,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购置及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等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
要发挥制造强市建设工作专项小组作用,加强工作协同联动,统筹协调传统优势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推进落实,凝聚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文章来源:青岛政务网